-
上海招商引资促政策落地重大项目构建新格局
上海市政府近期召开会议,传达国家重要会议精神和相关政策文件,强调推动更多政策和重大项目在沪落地的迫切性。通过压实责任、精准施策和创新机制,市政府旨在加强招商引资工作,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政策执行与项目推进,以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一、深入贯彻国家精神提升政治担当。上海市政府召开会议,传达全国相关会议精神和中央出台的重大意见。会议要求各级部门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定发展信心,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这包括对标国家政策导向,精准对接上海发展需求,确保政策措施及时转化为落地行动。重点强调加快社会治理现代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提升治理效能,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安全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 二、多措并举加速政策和重大项目在沪落地。市政府明确要求抓好目标任务分解,通过层级传导压实责任主体,实施动态监控和精准调度。在招商引资方面,推行一站式服务机制,优化项目审批流程,缩短落地周期。结合上海资源禀赋,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专业化平台。例如,通过整合多方资源,支持外资企业和本土企业协同发展,确保重大项目高效推进。同时,强化政策协同,避免资源分散,力求在关键领域取得可量化成果,如提升产业附加值和技术创新水平。 三、深化改革增强发展新动能核心突破。市政府将改革作为重点突破方向,着力强化城市四大核心功能,即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和开放枢纽门户。具体措施包括打好金融服务、贸易便利化、航运中心建设、科技前沿突破和先进制造五大“王牌”,加速推进三大产业发展方案的实施。优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体系,打造高效透明的治理平台,确保改革红利惠及企业主体。通过制度创新和管理优化,释放市场活力,推动政策红利快速见效,支持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转化为经济增长动力。 四、加强社会治理保障政策落地环境。会议强调社会治理和安定建设的重要性,在市委统一领导下,加快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通过完善社会治理机制,提升综合治理能力,为政策执行和重大项目提供安全、稳定的支撑环境。着重强化基层治理能力建设,整合社会资源预防和化解风险,确保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经济社会秩序健康运行。这包括推动数字化手段在治理中的应用,提高响应效率,为招商引资营造可信赖的环境,保障政策落地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 五、推动浦东综合交通枢纽提升开放能级。市政府原则同意浦东综合交通枢纽专项规划,明确加快规划建设进程,以提升开放门户功能为核心目标。重点优化交通网络布局,增强其对内对外辐射能力,服务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要求整合机场、铁路、公路等多式联运系统,打造高效、智能的枢纽节点,支持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提升。这为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提供硬件保障,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高效流动,助力上海国际化都市建设。总体而言,该专项规划的实施将有力支撑政策落地,推动上海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者。
2025-07-31
-
【上海招商】上海推进应急产业升级助力城市安全建设
上海市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强化招商引资活动,积极推动应急产业快速发展,旨在构建国家级示范基地体系,以提升城市安全保障能力,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该战略布局聚焦科技创新与国际接轨,为全球供应链优化贡献新方案。 一、国家战略背景与上海规划定位 在全球应急产业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上海市将应急产业列为重点发展方向,早年间通过政策引导响应国家号召。2020年,基于国务院相关指导文件,上海市发布了《关于加快本市应急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构建国家级示范基地的目标,这标志着地区战略与国家安全需求深度融合。此举不仅提升了上海市在灾害防控领域的地位,还吸引了一批国际投资者参与项目对接,确保产业集群形成稳定发展基础。上海作为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其应急体系建设对区域联动至关重要,例如早期规划中已整合长三角资源,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关键技术创新与国际竞争突破 上海市应急产业发展突出技术创新,重点关注应急智能机器人、北斗导航救援系统和城市公共安全应急预警物联网等领域研发。2020年前后,相关企业加速攻关核心技术,实现了多项国际前沿技术突破,如在智能机器人方面实现高精度救援功能、北斗系统集成提升应急响应效率等。通过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并进行本土化改造,上海市逐步降低了高端装备的进口依赖度,形成一批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推动国产设备在国际市场扩大份额。类似发展路径参照其他先进城市经验,但上海以其研发优势塑造独特竞争力,例如物联网预警系统的构建减少了城市公共安全风险隐患。 三、企业培育与经济价值实现 实施意见强调培育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应急产业企业,上海市在后续年份逐步落实这一目标。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和政策补贴,扶持本地企业成长,例如在2022年期间一批龙头企业获得国际认证,带动就业增长和产业链延伸。逐步实现高端应急装备核心产品的进口替代,促使产业产值稳步提升;原计划中应急产业工业产值与服务业产值达到1600亿元的目标,已通过多元化经营模式得到落实。上海市的经济布局数据显示,该产业成为区域新增长极,同时招商引资活动聚焦高端合作伙伴,吸引跨国公司设立研发中心,强化市场竞争力,但数据细节不突出以确保客观描述。 四、产业生态构建与安全保障提升 上海市以建设国家级应急产业示范基地为核心,完善产业生态体系。在2023年前后,已形成多座初具规模的基地集群,结合城市安全需求优化基础设施布局,为突发事件响应提供坚实支撑。基地建设不局限于硬件升级,还嵌入数字技术应用,如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监测网络,显著提升上海及周边区域的安全韧性。该战略还强化了公共服务体系,面向社会推广应急技能培训,确保发展红利惠及全民。最终,上海市应急产业崛起为全球提供了可借鉴模式,其产业链条完整性彰显城市创新活力。
2025-07-31
-
上海制造业新战略以招商引资驱动产业升级
上海市政府在加快构建制造业战略新优势的行动中,通过强化招商引资等关键手段优化区域产业生态,推动高端制造升级。相关计划围绕产品创新、企业引育、人才汇聚和载体建设展开,旨在提升国际竞争力,确保上海制造的持续领先。 一、名品打造作为首要抓手,聚焦提升上海制造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认可度。2023年,上海出台制造业品牌提升计划,支持本土企业在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优势领域研发自主品牌产品,通过国际标准认证和国际市场拓展增强竞争力。例如,在2024年实施的质量强基工程中,政府搭建品牌孵化平台,推动绿色制造和数字化设计融合,助力中小企业创名优品。这些行动响应了全球制造业转型趋势,结合本地优势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吸引国内外资本参与供应链协作。 二、名企引育作为核心引领,强化上海制造的主体支撑和市场带动力。2024年上海推出的产业招商政策,重点吸引跨国公司设立研发中心和高端生产部门,同时支持本土领军企业打造全链条制造集群。在2023年自贸区优化框架下,简化外资准入流程并提供税收补贴,加速汽车、电子等核心产业的集聚。通过规模化运营和集群化发展,企业主体发挥创新示范效应,整合资源形成协同网络,夯实制造体系的韧性与活力。 三、名家汇聚作为关键纽带,强化上海制造的人才资源与技术支撑。2024年推进的人才强市计划中,上海聚焦智能制造专家和工程精英引进,建设国家级实验室和研发中心,提供安居补贴与创新基金支持产学研协同。在2023年国际合作项目中,高校联合企业定制培训体系,培育高技能产业工人队伍,汇聚技术流与信息流。这种纽带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支撑技术突破和产业转化,推动制造优势转化为持续创新动能。 四、名园支撑作为重要载体,打造上海制造的高效集约化发展平台。2024年临港新片区深化建设中,政府统筹园区基础设施和智慧管理系统,促进张江高科技园等示范项目升级,优化空间布局与要素流动。在2023年智能制造试点工程中,推动工业互联网和大数据应用,强化园区作为研发、生产和物流枢纽的功能。这些载体构建物理与虚拟交互平台,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产业链效率,支撑制造体系整体升级与增长潜力释放。
2025-07-31
-
【上海招商】上海自贸区金融负面清单引领开放新突破
上海市自贸区管委会与金融主管部门宣布联合推出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负面清单指引,此举系全国首创性举措。该清单为国际资本参与上海市金融领域招商引资铺设了透明化通道,共明确48项特别管理措施,聚焦市场准入与国民待遇双维度管理,标志着自贸区金融开放探索进入制度化新阶段。 一、制度创新的脉络演进 自贸区自2013年设立以来,金融开放始终是改革试验的核心领域。2015年监管部门联合发布的金融改革四十条明确提出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探索方向。直至2017年,国务院更新自贸区外商投资负面清单为上海市创设行业性专项清单奠定了法律基础。从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到原油期货国际板,上海市持续通过制度型开放提升全球金融资源配置能力。 二、清单架构的机制创新 此次专项指引首次实现金融服务领域系统化梳理:在市场准入端限定外资机构设立标准,涉及股东资质审查等10类约束;在国民待遇端规范准入后经营范围,聚焦资本流动管理等关键领域。区别于传统审批制,清单以明确禁区方式划清政府与市场边界,使外资机构可依据量化标准进行投资预判,大幅降低合规成本。 三、开放试验的战略价值 作为全国首个金融行业负面清单,其突破性体现在三个层面:在管理模式上创设"法无禁止皆可为"的治理范式;在监管维度上构建准入前与准入后全周期管理体系;在开放深度上突破持股比例等传统限制。参考国际经验,新加坡自贸区通过负面清单管理吸引全球500强金融机构设立区域总部,上海市此项改革将为亚太高能级金融枢纽建设提供制度样本。 四、创新实践的成效延伸 近年自贸区金改已形成系列成果:跨境人民币结算量保持两位数增长;自由贸易账户体系服务企业超3万家;沪港通、债券通等跨境投融资通道持续扩容。此次负面清单推出后,外资证券、基金公司加速在沪设立控股子公司,其中多家欧洲保险机构已启动独资养老金管理公司申报流程。 五、制度型开放的未来空间 负面清单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部署,上海自贸区将试点更高水平开放压力测试。随着新片区临港金融先行区启动跨境数据流动试点,后续有望在离岸金融、绿色金融等领域扩大清单豁免范围,为全国自贸区提供可复制经验。央行上海总部数据显示,自贸区跨境资金池业务规模已突破4000亿元,印证了制度创新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 此次制度突破显示了中国金融开放由政策推动向规则引领的深刻转型。随着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在债券市场互联互通等领域延伸应用,上海市正在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金融制度供给体系。
2025-07-31
-
【上海招商】上海航空枢纽地位凸显助力亚太区域经济联动
上海通过持续优化航空基础设施和扩大航线网络,进一步巩固了亚太复合航空枢纽的核心地位,为区域经济联动和招商引资注入新动能。作为国内首个实现“一市两场”协同运营的城市,上海依托浦东、虹桥两大国际机场的规模化优势,已成为连接全球的重要空中门户。 一、航空基础设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上海构建的“一市两场”体系包含4座航站楼、6条跑道及147万平方米货运区,客货保障能力分别达1亿人次和520万吨。机场综合保税区的设立提升了货物通关效率,而三大国际物流集成商区域转运中心的投运,进一步强化了国际货运枢纽功能。 二、航线网络覆盖全球关键经济节点 目前共有110家航空公司在上海运营航班,航线通达全球近300个城市,形成辐射亚太、欧美及非洲的航空运输网。国际旅客和货邮吞吐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和二分之一,凸显其大陆第一空中口岸的地位。 三、航空货运能力持续领跑全球 浦东机场货邮吞吐量连续十年稳居世界前三,国际快件转运效率显著提升。冷链物流、跨境电商等新型业态的快速发展,推动航空货运向高附加值领域转型。 四、智慧机场建设赋能枢纽升级 通过应用5G、物联网等技术,上海两场实现行李全流程跟踪、智能安检等创新服务。电子货运平台的推广使单票货物处理时间缩短超四成,为进出口企业提供高效物流支持。 五、临空经济区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围绕机场规划的临空产业带已吸引众多跨国企业设立区域总部,航空金融、飞机租赁等高端服务业快速增长。这种“枢纽+产业”模式有效带动了长三角航空经济协同发展。 上海正通过提升中转效率、拓展国际航线等措施深化枢纽建设,其经验为其他城市参与全球航空竞争提供了重要参考。未来随着航空产业链的持续完善,上海在亚太航空运输体系中的核心节点作用将进一步增强。
2025-07-31
-
【上海招商】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对标国际领先标准
上海通过持续优化招商引资政策与产业生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规模与质量同步提升,已成为全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标杆。最新统计显示,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40%,占服务业比重突破60%,核心指标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关键支撑。 一、产业规模与结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元,十年间年均增速保持在10%左右。从结构看,总集成总承包、研发设计、专业金融服务等高端领域贡献显著,其中供应链管理和电子商务规模居全国首位。与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70%、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70%”的参照系相比,上海两项指标均超过60%,显示其服务经济能级已跻身全球城市前列。 二、政策创新驱动全产业链升级 上海市通过出台专项规划,将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十四五”重点发展领域,在浦东新区、临港新片区等区域试点跨境数据流动、国际再保险等开放政策。同时,依托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构建跨区域产业协同体系,推动检验检测、节能环保等专业服务辐射全国。官方文件明确,未来将通过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等组合措施,进一步强化高端要素集聚能力。 三、技术创新赋能专业化发展 上海聚焦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生产性服务业的深度应用,例如在宝山区打造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徐汇区建设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第三方评估报告指出,上海研发设计服务外包合同额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技术密集型服务出口占比显著高于国内平均水平,表明其已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国际竞争力。 四、标杆项目引领集群化发展 漕河泾开发区、张江科学城等载体吸引全球知名企业设立区域总部和功能性机构。公开资料显示,上海累计认定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超过500家,其中约30%专注于生产性服务领域。这些项目带动形成从技术研发到市场化的完整生态链,强化了上海作为亚太供应链枢纽的地位。 五、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尽管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在规模上接近发达国家,但在标准制定、品牌影响力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下一步,上海计划强化与国际规则对接,重点培育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本土龙头企业,同时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力争在高端领域实现更大突破。
2025-07-31
-
【青浦招商】船舶工业里程碑:20000箱级巨轮成功入列远洋船队
上海市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吸引全球领先船舶企业深度合作,推动超大型集装箱船实现自主设计与建造突破。近期在沪交付的"中远海运室女座"轮,标志着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取得重大进展,该项目被纳入国家重大创新工程,显著增强中国造船业国际竞争力,并为上海建设全球航运枢纽提供核心支撑。 一、突破超大型船舶建造技术壁垒 国际航运市场自2010年起加速推进船舶大型化战略,20000标准箱级集装箱船因其复杂构造成为行业技术制高点。上海外高桥造船通过承担国家级研发专项,在船体结构设计领域实现多项突破: 1.创新应用高强度钢智能焊接系统,使全船焊接长度达到创纪录的60万延米,实现关键部位应力分布精准控制 2.开发双岛式上层建筑结构,优化船舶重心配置,提升复杂海况稳性 3.全球首创货舱双坡度导轨系统,显著提升超大型箱船配载效率 该船型通过英国劳氏船级社(LR)最高安全等级认证,其研发过程形成专利集群186项,带动国内200余家配套企业技术升级。 二、构建绿色船舶技术体系 为应对国际海事组织(IMO)2030年碳排放硬性指标,该轮集成多项环保技术: -安装智能能效管理系统,实现全航段油耗动态优化,较常规设计降低碳排量28% -配置废气洗涤装置(EGCS)与压载水处理系统,满足北美、欧盟排放标准 -预留5000kW轴带发电机接口,支持未来改装LNG燃料动力 经中国船级社验证,其能效设计指数(EEDI)低于国际基准线46%,创同级别船舶最优纪录。 三、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 船舶制造牵动上海市高端装备制造业全局发展: 1.核心配套突破:沪东重机研发的12X92DF双燃料主机打破国外垄断,国产化率达85% 2.材料工业升级:宝钢特钢提供的高强度止裂钢板通过九国船级社认证 3.数字造船应用:建立全三维虚拟码头系统,实现建造周期压缩30个月 项目实施期间拉动长三角地区形成三大装备制造集群,直接创造就业岗位逾12000个,带动产业升级规模超300亿元。 四、重塑全球航运装备格局 该船舶入列中远海运亚欧航线主力船队,显著提升我国航运企业竞争优势: 1.单航次运力提升相当于4列中欧班列总量 2.单位运输成本降至历史新低 3.船舶智能化系统实现全球港口无延时调度 该建造项目使我国成为继韩国、日本后第三个掌握超大型箱船全链条技术的国家。目前上海外高桥手持同型船订单21艘,占全球市场份额34%,其承建的24000箱级船舶已完成技术储备,预计两年内实现技术迭代。 该船型的成功交付验证我国海洋装备制造体系已具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能力。随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深入推进,国产船舶装备的技术辐射效应将持续增强,为全球供应链体系优化提供中国方案。
2025-07-31
-
【浦东新区招商】浦东构建"一轴两带三长廊"文旅新格局
首届上海浦东(长三角)文化旅游投资发展推介会释放重要信号,浦东新区将围绕"一轴、两带、七大板块、三条长廊"的总体框架,全面推进旅游空间功能优化升级。该规划以交通路网和水系脉络为纽带,整合都市景观、科技创新、历史文化与生态资源,同步推动招商引资与产业融合,着力打造长三角文旅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一、城市发展轴串联多元业态 核心轴线自小陆家嘴延伸至临港南汇新城,形成全长60公里的城市发展带。该轴线集聚金融中心、科技创新区与空港枢纽,其中张江科技城将建设科技体验馆群,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二期工程计划新增主题娱乐项目。中国商飞生产基地拟开放航空研学基地,临港片区将结合星空之境海绵公园打造航天主题文旅综合体。 二、滨水景观带重塑城市界面 沿黄浦江22公里岸线重点提升亲水功能,北滨江段延续美术馆大道特色,南延伸段新建3处生态码头。长江与杭州湾北岸45公里岸线实施生态修复,建设湿地观测站、滨海骑行道等设施,其中老港生态苑项目将转型为碳中和示范景区。两带区域计划引入国际知名酒店品牌6家,配套建设游艇泊位和水上运动中心。 三、历史文化长廊激活乡村资源 南片区两条主题长廊分别聚焦:一是新场古镇—傅雷故居—航头民俗馆线路,修复明清建筑群20处,开发非遗工坊体验项目;二是大团桃园—书院田园综合体线路,整合8个特色村落发展农事研学。文化保护专项资金将优先用于鹤鸣楼、古城墙等12处文保单位修缮。 四、生态绿廊构筑休闲网络 依托大治河生态走廊,串联迪士尼乐园周边7个郊野公园,建设树冠步道和观鸟塔台。野生动物园二期扩建工程已启动,将新增澳洲动物展区。廊道内设置智慧导览系统,实现与轨交16号线的接驳站点全覆盖。 当前,浦东正推进7大功能板块的差异化发展,包括国际旅游度假区板块的影视文创集群、陆家嘴板块的都市观光提升等。通过水系绿道串联300处文旅点位,该布局预计带动社会资本投入超百亿元,形成"半小时文旅圈"服务体系。
2025-07-31
-
进博会冲刺阶段全球瞩目 上海招商引资引盛举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筹备现已进入全力冲刺阶段,上海全市总动员,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国际企业参与,确保这一全球盛事圆满成功,推动贸易合作与经济增长。全城联动正高效推进各项准备,以高标准保障活动顺利开幕。 一、活动筹备背景与冲刺阶段意义。2018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作为中国扩大开放的关键举措,目前进入决战决胜期,体现了上海作为承办城市的责任担当。组织方强化倒计时机制,挂图作战确保细节落实,旨在打造高水平国际合作平台。 二、城市配套与服务优化进展。上海市加速完善基础设施,重点强化交通网络,已确保场馆周边道路系统高效畅通。同时,强化安保和接待能力,设置专业服务团队处理参会需求。全城氛围营造工作同步进行,提升国际形象和便利性。 三、展品通关流程与国际参与动态。众多参展商展品陆续发运至上海,口岸部门推行快速绿色通道优化监管,大幅提升效率。近期,部分大型高价值展品已顺利抵港并获高效处理,展现了上海的高度执行力。国际企业反响热烈,展示品涵盖多领域创新技术。 四、经济合作与全球影响深化。该博览会作为招商引资重要舞台,已吸引多国企业和机构参与,带动全球贸易互动。预计活动将促进双向投资,并增强经济协同效应,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开放新格局。 五、未来展望与保障措施。上海市协同多方力量,持续精进应急预案和配套支持,确保活动期间平稳运行。这一全球性盛会将为中国市场注入新活力,并推动长期国际合作。组织方呼吁各界齐心协力,共襄盛举。各方努力已初显成效,盛会启幕在即。
2025-07-31
-
【青浦区招商】青浦构建长三角门户枢纽 打造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新标杆
青浦区围绕“上海对外服务的门户城市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综合性节点城市”战略定位,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主线,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强化招商引资、提升城市功能,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2024年,青浦区规土部门将深化落实2040总体规划,聚焦开放、协调、绿色、创新、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和综合竞争力。 一、强化门户枢纽功能深化长三角协同发展 青浦区立足区位优势,2024年将重点提升面向长三角的交通互联和产业协同能力。依托轨交17号线、沪苏湖高铁等枢纽节点,构建“30分钟长三角通勤圈”,推动青浦新城与苏州、嘉兴等周边城市形成产业链互补。在产业布局上,青浦区通过招商引资引入数字经济、现代物流等高端产业,2023年新增注册企业超千家,其中长三角区域投资占比达四成。 二、构建城乡一体空间格局推动全域协调发展 全区八镇三街道的总体规划与2040总规同步推进,首次实现城镇圈统筹发展。淀山湖新城作为核心载体,2024年将完成24平方公里核心区城市设计,整合朱家角、金泽等古镇资源,形成“一核两翼”的文旅融合布局。青浦区通过土地集约利用,2023年盘活存量建设用地超200公顷,优先用于保障性住房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三、践行低碳韧性发展筑牢生态安全底线 青浦区严格遵循生态保护红线,2024年启动环城水系二期工程,新增滨水绿地35公顷。在淀山湖区域推行“蓝色碳汇”试点,建立湿地碳汇交易机制。全区新建建筑100%执行绿色标准,2023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2%,降幅居上海市前列。 四、创新城市治理模式提升民生服务能级 青浦区探索“规建管”一体化机制,2024年将建成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实现规划、建设、管理全流程数字化。在教育医疗领域,引入长三角优质资源,2023年新增三甲医院合作项目2个、跨区域教育联盟3个。通过社区微更新项目,完成老旧小区加装电梯50台,惠及居民超万人。 五、突出文化引领塑造特色城市风貌 淀山湖新城重点区域的城市设计融合水乡基因与现代元素,2024年启动“青浦之窗”地标建筑群建设。全区保护性修缮历史建筑23处,推出“江南文化走廊”等文旅线路,2023年接待游客量突破1500万人次,文旅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 当前,青浦区正通过规划引领、产业升级、生态优化等多维举措,加速从传统郊区向长三角综合性节点城市转型。随着城镇圈协同发展机制的深化,青浦将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2025-07-31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